中国买家伦敦淘国宝

泱泱中华,悠久的历史,璀璨的文明,先民的智慧,创造了无数瑰丽多姿的文物珍宝。然而,在以往的岁月沧桑演变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大量的文物流失海外辗转异国。用高额巨资购回一些流失海外的国宝,是社会进步、国力上升、经济好转的体现。

回购国宝”的行为,在中国古董投资人以及投资拍卖机构中已经持续多年。英国作为历史上老牌殖民掠夺国家,所存中国国宝的数量之多,光看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就可见一斑。而藏龙卧虎于民间藏家手中的也不乏其数,将对中国古老文化的仰慕转化成巨额财富的做法,在英国已经盛行了一个多世纪。中国文物学会曾作过一个统计,我国流失海外的文物数以百万计,其中属于精品的达几十万件。而其中属国宝级别的有多少件,没有统计,实际上也难以估算。这些数以百万计的文物主要分布在47个国家,主体收藏者是这些国家的国家级大博物馆,其中也为一部分个人收藏者所拥有。一般来说,国家级大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是不会出售的,出售的基本上是私人博物馆或个人收藏家。自2000年保利集团斥巨资购买圆明园的三件兽头后,形成了一股“国宝回购热”,动辄以数千万元回购一件文物已屡见不鲜。

无论是基于民族情感,还是为谋求巨大商业利益;无论是因为对中国古董美物审美上的膜拜,还是作为“甩钱”做另类投资的一种,近5至10年的时间,来自中国的各色藏家、古董经营人已经是英国中国古董交易中一股强劲的力量。在4月还飘鹅毛大雪的伦敦,亲身经历了这几年英国“中国古董市场”变迁的藏家及经销人李宁向《陆家嘴(行情 股吧 买卖点)》,这就是这个市场行情和渊源。

李宁表示“我在爱丁堡遇到过一个把整场拍卖中所有的中国拍件全抱回家的中国买家

从2000年起在英国涉足中国古董艺术品收藏和交易的李宁坦言,中国古董越来越成为伦敦古董市场上的娇宠,完全可以说是人见人爱,只要口袋“丰满”,不怕没“好货”。

在佳士得2012年11月亚洲艺术周的拍卖结果报告上可以看到,“中国瓷器、艺术品和纺织品”专场总共拍出近350万英镑,排名前十的拍品,90%被“亚洲个人”或“亚洲机构”斩获,这所谓的“亚洲个人和机构”,大都来自中国大陆,拍品成交的价格一般都是估价的5倍至8倍。

目前市场最热的中国艺术品或古董是水墨山水和佛像。”尽管李宁一向行事谨慎保守,以不跟风、选择价值起伏较平稳的物品收藏和经营,但对市场热点和风向了如指掌。在李宁看来,目前最高端拍品仍在英国和欧洲的藏家圈子里,中国买家的势头定会更为强劲。

在中国东北长大的“70后”李宁,十多岁迷上了集邮,对收藏产生了最初的兴趣。13年前到英国留学,就一头扎进了古董收藏这深不可测的浩瀚海洋中。2004年起正式出手交易,在北京开了一家古董店,从此在英国各地和北京之间奔波。

“最初,我对18、19世纪中国瓷器情有独钟,全年坐火车在英国的乡村拍卖行、古董集市甚至周末市场上奔波淘货,常常会惊喜地发现一件件心仪价值空间又不小的美物。”在英国从怀揣850英镑开始行走江湖的李宁,这些年浸淫市场,见多识广,日益老到,交易金额成几十倍增长

英国古董和艺术品市场多样而繁茂,级别档次也极其鲜明。一般而言,最高级别的由众所周知的佳士得、苏富比和邦汉姆三大跨国拍卖行统领,一般拍品底价为1万英镑以上,供大玩家驰骋(佳士得低于1万英镑的专设一处南肯辛顿拍卖点,苏富比5000英镑以下的不收)。每年春秋两季,三大拍卖行在伦敦都会举办“亚洲艺术周”,专拍来自亚洲的物品。

还有一些是历史悠久、拍品底价相对较低的(5000英镑以下)英国国内拍卖行如:爵韦兹、伯爵等,再有就是不设拍品底价的,全国上下各地方数以百计的小型拍卖行。拍卖行之外,英国在一些乡村举行的大大小小规模不一的古董集市(Antiques Fair),特别是春夏秋三季,这些古董集市简直就是英国田园中一道道奇异风景。

而在伦敦,还有一些以近乎满足国外游人古董“看热闹者”需求的室内古董艺术品市场,如伦敦主要商业街邦德街附近的“格瑞斯”、福尔摩斯博物馆所在的离贝克街不远的“阿尔飞”和只在周末或每周开放一次的古玩市场,如因同名电影扬名全球的“诺丁山波特贝乐”、“博蒙斯”、“斯别特费尔德”等等。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实力和喜爱,选择不同的场合收受或出售藏品。

“当然,在大拍卖行垄断高端货源的同时,有时一些缺乏经验的藏家对物品‘不识货’或者收到馈赠不明价值,就近送进地方拍卖行,于是,‘杀出黑马’的事件也不是没有,前不久在英国中部约克的一家拍卖行拍卖一只乾隆小花瓶,就拍出了9万多英镑的高价。”李宁介绍说。

以前中国古董的拥趸者多是英国人,那些宝物只在英国收藏者和经销者手上流转,玩家相对比较集中,而且市场相对也比较平稳。而近10年来,文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富裕起来的中国买家对英国这里市场的直接介入,把中国古董市场炒得火热,价格不断上升。在一些场合,高仿品导致真假难辨,让拍卖行都没有安全感。

“由于中国买家的直接进入回购,市场特别看好中国古董和艺术品,精明的英国收藏家和经营人不再把藏品放在集市或者小型拍卖行,只要是和中国搭上边的,,都情愿支付一些中介费用而送拍卖行出手,以拍一个更好的价钱,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现在除了在拍卖行,其他地方很少再能买到像样的东西了。那种坐火车去捡漏的时光,早已不复存在了。”李宁感叹道。

“中国买家在集市压价,英国人不喜欢,情愿付手续费把物品送进拍卖行;到了拍卖行,中国买家又相互顶价,结果价格越来越冲屋顶。对我来说,交易成本也是越来越高了。”李宁很清楚自己不能和那些“背着一麻袋现金”进拍卖行的中国“大户”拼实力。

如今的网络竞拍,也是增加交易成本的一个方面,网络拍卖通过Internet实施的价格谈判交易活动,利用互联网在网站上公开发布将要招标的物品或者服务的信息,通过竞争投标的方式将它出售给出价最高或最低的投标者。其实质是以竞争价格为核心,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机制,共同确定价格和数量,从而达到均衡的一种市场经济过程。这种拍卖手段,可通过网络平台跨越了地域局限,虚拟集成了商家和消费者,大大降低了集体竞价的成本;网上拍卖可以由消费者出价,买方对价格的影响力大大增加;买卖各方在竞价过程中可自由交流;不必事先缴付保证金,凭借网站自建的信用评价系统,借助所有用户的监督力量来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买卖双方都能找到可信赖的交易伙伴。并且网络交易必须要向拍卖行支付拍品价值3%的手续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