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需要,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景德镇窑成功的烧制出青花瓷器。青花瓷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产销兴旺,元人蒋祁著《陶计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书籍)中记述:“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捡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祐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元青花瓷

元代青花瓷器,主体纹饰为“鬼谷子下山图”,描述了孙膑的师傅鬼谷子在齐国使节苏代的再三请求下,答应下山搭救被燕国陷阵的齐国名将孙膑和独孤陈的故事。该器物于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工艺精品及外销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后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

罐高27.5cm,口径21cm,腹径33cm,足径20cm。素底宽圈足,直口短颈,唇口稍厚,溜肩圆腹,肩以下渐广,至腹部下渐收,至底微撇。使用进口钴料绘出青花纹饰,共分四层,一层颈部饰水波纹,二层肩部饰缠枝牡丹,三层腹部为“鬼谷子下山”主题纹饰,四层下部为变形莲瓣纹内绘琛宝,俗称“八大码”。

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元青花八卦纹筒形香炉

元代景德镇瓶、罐之类器型,采用分段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贴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一般器物的足边不规整,有弯曲现象,说明元代制胎时不讲究修坯,因此显得成型工艺较粗糙。但小型器物也有精致者,胎质显得洁白细腻。削足处理方法常见底足足端外墙斜削一刀,大器足底宽厚多为挖足,挖足有深有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呈弯曲状。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大瓶、大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粗、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底部和圈足内外粘有窑砂,有些已熔入釉中。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浆色挤压泥浆,杯把足端的圈足厚薄不一。子扣套合结构的盖,采用子扣与器盖先成型后粘接工艺,盖上能清晰地看见接痕。碗的底部胎体较厚重,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瓶、罐等大型器物底部中心处常见一内凹的圆点,在烧制大器时,为防止塌底,需在底部中心稍偏处放一个用耐火土做成的圆饼或圆圈作支点,圆点就是由此形成的。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一般大件器物胎体厚重,但重量适中,如超重或超薄都值得考虑。

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元青花海水白龙纹八方梅瓶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在元代社会,青花瓷还没有成为宫廷或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除酒具、明器外,主要产品是对外输出,因此元青花瓷的造型有一定特殊性,其原因乃是为了满足不同地域、不同生活习惯使用者的需要。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是为了适应伊斯兰国家广大穆斯林席地而坐、一起吃饭的习惯而特别生产的大型饮食器皿。而元时生产的小型器皿如小罐、小瓶、小壶则多销往菲律宾。根据考古资料可知,许多小件元青花瓷都是当年为满足东南亚人陪葬需要而制作的外销商品。除了外销,元青花生产者对内为了符合元代社会生活习俗还生产了中小型瓶、炉、笔山、高足碗、连座器等。大体可综合为五大类。

前不久看到了一条新闻题目是《元青花真品出现在古玩市场》引起了广大藏友的关注,大概是说收藏家刘幕昭在古玩市场以二十万元的价格成功交易了一个瓷器,经权威鉴定,此器物确为元青花云龙纹罐,元青花真品出现在宜宾民间,亦属罕见。

中国瓷业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

据刘幕昭介绍,宜宾能出现元青花也是有一定历史渊源和佐证的。宜宾是历史文化名城,是长江流域上的第一古城,是古往今来兵家必争的战役重镇,也是巴蜀文化、僰文化、滇文化和中原文化交融的地方,元朝至正十八年,(公元1281年)就在宜宾设叙州路,明洪武元年改为叙州府至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秦代所建的古代高速路“秦五尺道”就经过宜宾后一直往西,通往东南亚、印度和中东,成为后来的南丝绸之路。由于有纵贯南北连接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的汉江,使大量的中原文化和长江中下游文化逆流而上带到西南边陲,并与巴蜀文化和滇文化进行交流和融合。

而早在公元1242年,蒙军占领宜宾,“兵乱民散,户口凋零,江安更不设官”(出自《江安县志》)。由于战乱,宜宾当地人口锐减,田土荒芜,亟待开垦,为此,元朝将蒙军分为正军和屯军两部分,正军专负责防守、戎边,而屯军则专事开垦荒地、供应军粮。这当中有相当部分蒙军人与当地人通婚长期居住,繁衍下来。在这一历史演变进程中,元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褒奖将领、士兵,而专门御制了一批刻有元帝国最高统治者“赏赐”字样的黑釉开窗元青花,该批元青花器型多样奇特,工艺考究,韵味庄重,在元代的青花瓷中别具一格。

到了2002年9月,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僰人悬棺”清理维修工程正式开始,宜宾市文物部门组织文物专家组成维修组,对珙县三仙洞、猫儿坑、邓家岩等七处四十二具悬棺进行了“整容”,其中就清理出了部分元青花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