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招果洞寻找三万年前的气息

考古招果洞寻找三万年前的气息

5月9日,记者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曾被“老祖宗”持续利用三万多年的招果洞,藏着大量古环境信息目前,该所正联合南方科技大学开展科技考古,试图“读取”这些信息。

位于贵安新区的招果洞,是一处前有河流、田园的古人类活动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7年以来,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该洞穴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考古发掘确认:人类对该洞穴的利用,从3.8万年前开始,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多年前。招果洞是一处文化堆积厚、时间跨度长、出土遗物丰富、文化发展连续的重要遗址(本报曾报道)。

更可贵的是,在招果洞内,还发育了大量石笋。“石笋在形成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古环境信息。”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兴龙说,如果能解读出这些信息,对研究招果洞地区的古环境,以及古人类与环境变化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多方考察后,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决定与南方科技大学联手开展科技考古,“读取”石笋信息。

从本月4日开始,科技考古人员前往招果洞及周边地区,对环境情况进行调查,并进入招果洞内部,观察洞内环境、石笋发育状况,提取部分石笋样本。这些石笋样本,将被送往南方科技大学实验室内,对其进行年代学、地球磁学、古气候学分析研究。据了解,将溶洞内的石笋,用于古人类考古研究,这在以往的考古研究中较少。目前已知,招果洞被持续利用了3.8万年。随着地层进一步揭示,还有继续前推可能。

过去的4万年里,地球上发生了两次大的极端气候事件。这两次极端气候事件,导致了地球冰盖、冰川大量增加,海洋和陆地环境大变化。

全球气候大变化的环境,招果洞不可能例外。招果洞的主人们,可能遇到降雨增加、气温骤降,干旱等等。这些变化,肯定会给他们带来麻烦。

“他们怎么度过的?采取了什么应对措施?”张兴龙说,比如:洞内的用火,除了烧烤食物外,是否被长期用于取暖?出土的角锥,是否是为应对寒冷,改造出用于缝制兽皮衣服的工具?他们的食谱,是否也发生了变化?

招果洞内的石笋,都包含了什么样的古地磁、古气候信息?它们对于生活在该地区的古人类,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满怀期待。”张兴龙说,招果洞石笋,对探讨该地区人类从狩猎采集社会向农业化社会的演化过程,是一个绝佳的样本。

同时,科技考古人员还认为,将招果洞石笋与古人类考古研究结合,也为古环境、地球磁学研究赋予了全新的学术意义。(黄黔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