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漳发现两座明代石刻人物碑像

周邦毓碑像

近日,有读者爆料,在河北省临漳县张村乡东街周氏祠堂发现两座明代崇祯年间碑像,距今已400余年。碑像正中为坐像,一旁为站像,青石线刻,头戴官帽、身穿官服,体态雍容华贵,栩栩如生,神情庄重肃穆。

临漳周氏祠堂现存两座400年前人物碑像

记者赶赴现场了解到,两座人物碑像均为明代崇祯年间所立,正中供奉的碑像为周邦毓,据周氏后人回忆,原本东、西两边各有一座体型稍小的碑像,在“四清”运动期间,西边一座被不法分子盗走目前仅剩下东边一座。

记者现场测量,正中周邦毓碑像高1.9米,宽86公分,像碑题头为:皇明周孝子像,右上角刻有:崇祯岁在壬申嘉平月既生魄之吉列,左上角碑文记载:正其衣冠,尊其瞻视频厚重如山坚贞若石,其形可模,其言不足观摩,垂世延我周室。原始碑座上刻有石花云朵,刻像至今保存完好。

两座碑像

东边碑像,碑高1.2米,宽60公分,像碑题头为:周子侍侧小像。左上角和右上角碑文略有破损,比较模糊。

周邦毓,又名周国彦,文玩,字秀甫,号泗台,天性朴实温良,贵州文玩,忠耿自持,行为严谨,幼有神童之名。周邦毓资助妹夫宋儒求学做官,孝敬父母闻名乡里,被皇封为“周孝子”。他曾教过两个名人,一是武英殿大学士郭朴,一是黄门侍郎李秦。郭朴先后任吏部尚书32年,李秦做过刑部给事、吏部学科篆、礼部给事,由于反对严嵩父子独揽朝政,后被贬职天雄、凤阳,30年不得入朝。

临漳县文史专家黄浩说,根据《临漳县志》记载,周邦毓父亲为两个儿子和女婿平分家产,但长子不同意,邦毓就把自己所得家产再平分给女婿宋儒帮助其完成学业,父亲非常高兴。嫡母患病时,他把所有欠他的债券焚烧,期望嫡母益寿延年。任信阳州罗山县训导时,文玩,继母患病,他挂冠归里,时时侍奉身边。其去世后,守令问其事建坊于张村东街,皇封邦毓周孝子。

东侧碑像

侧立任务碑像身份定性存“疑云”

对于祠堂正中的周邦毓碑像目前都没有疑问,但侧立在一旁的站像,在学术界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

黄浩告诉记者,一种说法认为,左右两侧的站像为周邦毓的两个学生郭朴、李秦;另一种说法认为两侧站像为周邦毓的男性后裔。据周氏22代后人周家兴回忆,当年西边站像碑存在时,东西两侧的站像碑上的文字破损就比较严重,无法辨别,所以对于两侧碑像人物原型具体为谁,至今成为了一个谜团。

记者在周氏祠堂的院落里发现,许多散落不成形的碑刻以及部分碑座,周家70多岁的周太福说,这些都是祠堂的碑文纪实,但在六十年代全部人为砸毁用于修建桥梁,直至1995年,临漳县将周氏祠堂及墓群碑刻确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才找回一些残缺的碑刻。

明万历37年6月(1609年)周邦毓第一次编著了“周氏家谱谱训”提出昭示后人读书持家之要,即:读书足以兴家,循礼足以保家,勤俭足以持家,和顺足以齐家。并编著了“周氏源流说”,成为开创周氏族谱第一人

黄浩说:“周邦毓的‘持家之要’不仅指小家,而且指大家、国家,家兴才能万事兴,这对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另外,周氏后裔至今保存有明代周氏家谱和皇帝诏书,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