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一般将葬物中最晚出现的器物作为墓葬年代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29 02:56 我要评论( )

铭文无法断定墓主身份 在前期发掘过程中,一件似簋(guǐ)非簋,似盘非盘的怪宝物引起广大专家及记者的兴趣。经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鉴定,这件怪宝物,其实是一件商代铜盘,是用来盛水的器具。 昨日10时许,考古工作人员把这件铜盘从壁

铭文无法断定墓主身份

在前期发掘过程中,一件似簋(guǐ)非簋,似盘非盘的“怪宝物”引起广大专家及记者的兴趣。经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徐天进鉴定,这件怪宝物,其实是一件商代铜盘,是用来盛水的器具。

昨日10时许,考古工作人员把这件铜盘从壁龛中提出来,轻轻拂掉铜盘里面的灰土后,几个图案和文字符号便显露出来。看着这些符号,连提取器物的工作人员都不禁大声呼叫起来。

记者看到,,一个呈“」”形,类似俄罗斯方块的符号,和三个甲骨文刻在盘的底部,从上而下依次排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仔细辨认后称,这个呈“」”形的符合,应该是族徽,是一个家族的形象标志,而后面三个文字,分别为“臣”、“癸”、“先”。

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告诉记者,“臣”可以理解为普通百姓,也可以是王室君臣,“癸”应该表示一种排序和顺序,而“先”则应是一个小部族的姓。

对于族徽和三个文字组合一起,他们之间有没有关联和寓意,王占奎称,现在还不好断定,而且也不能从这些铭文和族徽上就可以判断出墓主身份。“这些铭文和族徽很有可能是铸造时就铸上去的,也就是说,墓主人不一定就是铸造者。” 西周人早用上“蒸锅”

除铜盘里面出现铭文和族徽外,一个甗(yǎn)上也发现了铭文“万”。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分析,这个“万”也许代表的是姜戎族一个分支部落。

据了解,甗是一种蒸煮用炊具。记者注意到,这个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部分呈锅状有两耳,里面还有箅(bì,起间隔作用的片状器具)子。紧连下面的则是一个三足形状器物。另外,这个甗下部分与上半部分的绿色铜锈颜色明显不同,呈烟熏的黑灰色。

“这是明显用火烧过的痕迹。”刘军社形象地介绍说,这个甗类似现在我们用的蒸锅,是主要用于蒸米饭的食物器具。

记者留意到,发掘、提取的酒器、食器都是用铜质铸成。刘军社表示,这也符合这座墓主人的显赫身份。“用铜器给客人做饭、盛酒,不但可以彰显主人的高贵身份,另外也是对客人的一种尊重。”而一般平民百姓墓葬里,很难见到青铜器陪葬品,大都是陶器。墓葬年代也许提前

随着考古工作的继续,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基本结束。而从发掘到的器物来看,这些器物均是商朝器物。

“这些青铜器的纹路、模子等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模子形制和花纹很相似,”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称,其产地可能就是安阳殷墟。

据了解,殷墟是商代后期都城遗址,位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及其周围。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对于商代器物为何出现在周朝的墓葬里,专家早前解释是周灭商后,曾掠夺了大量东西,而这些东西有许多作为战利品奖给了有功大臣。

据考古专家介绍,在考古研究中,判断墓主的年代,一般将葬物中最晚出现的器物作为墓葬年代。而这座墓葬中陪葬品均为商朝,加之墓葬陪葬品摆放形式、陪葬品不符合周朝礼制等奇怪现象出现,墓葬很有可能并不是西周早期,而为商末时期。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上石河村古墓葬群出土近五百件春秋时期文物

    上石河村古墓葬群出土近五百件春秋时期文物

    2019-01-01 22:40

  • 晋代之后更是将薄葬形成制度

    晋代之后更是将薄葬形成制度

    2019-01-01 22:30

  • 扬州发现四百年前明代墓葬

    扬州发现四百年前明代墓葬

    2019-01-01 22:23

  • 山东滕州发现136座东周墓葬

    山东滕州发现136座东周墓葬

    2019-01-01 19:2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