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研究

花与龙:二里头遗址孕育的早期华夏文明

字号+ 作者:爱文玩 来源:网络整理 2018-12-14 00:10 我要评论( )

1959年秋,72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带着他的考古团队行进在千里伊洛平原。当他们来到二里头时,徐旭生一步一深思地在田间地头徘徊,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走过来问:老先生,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啊?徐老先生笑了笑,说:是啊,丢了一个大东西,丢了一

花与龙:二里头遗址孕育的早期华夏文明

1959年秋,72岁高龄的著名史学家徐旭生带着他的考古团队行进在千里伊洛平原。当他们来到二里头时,徐旭生一步一深思地在田间地头徘徊,一个农民模样的中年人走过来问:“老先生,您是不是丢了什么东西啊?”徐老先生笑了笑,说:“是啊,丢了一个大东西,丢了一座几千年前的大城……”据说,这一幕发生在徐旭生先生读夏史之时,当他读到“伊、洛竭而夏亡”(《国语·周语》)时,灵感忽至,拍案而起:“传说中的夏王朝,当建都于伊洛平原。”

第二年开春,中科院考古所即成立了考古工作队。之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二里头地区共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考察,成果丰硕。21世纪初,“夏商周断代工程”考察报告正式发布,学者们大多认为:二里头遗址昭示的是夏代文明

“天下第一都”和“最早的移民城市”

二里头,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西南9公里处。村头迎面就是一个大牌坊:“天下第一都”。它告诉我们,四千年前一座偌大的历史古城,就在我们脚下。

地上,坐落着公元21世纪农田郊野的乡村农舍;地下,静躺着公元前21世纪惊世繁华的大都市。

这座大都市范围广大,有当今的五个自然村组成:圪(ge)垱头、二里头、四角楼、寨后、辛村。五村加起来面积为375万平方米。(东西4华里,南北3华里)

这座大都市至少由四五个宫殿群组成,宫殿的体量惊人。如1号宫殿,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凡10000多平方米,有居室、厅堂、走廊、宫墙,在当时可谓豪华。

这座大都市有宽阔方整的“井”字形大道,组成了都市交通网。一般道路在十来米宽,相当于现代城市的“两车道”。

这座大都市有着完整的地下排水系统,目前发现的下水道,一头大一头小,埋在地下一米深处。

二里头当时和现在都属于偃师地区。而偃师历来是帝王之都。《史记》上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二里头这座大都市地处伊、洛、河(黄河)三大河流的交汇处,坐落在开阔的河洛平原上,森林茂密,物产丰富,气候温和(当时气温比现在大约要高2摄氏度),极适宜于生存和发展。它南依文化气息极浓的邙山,四边是大河巨川,足下是一马平川,在几千年间一直是中国东西交通的要道,东西货运的集散地。这一带被称为“中国之中”是恰如其分的。

当年,这里居住着约6200户城市居民,有三四万人口,基本可分为贵族、手工业者、自由民、城市贫民。当时全世界的人口只有一千万左右,二里头地区就已经集纳了三四万的人口,可想而知它的繁华程度。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经过对骨殖的检测发现,这三四万人口,并没有很近的亲缘关系。从居室条件看,有的住在宫室中,那是王公和贵族。有的住在整齐的“一居室”、“二居室”中,他们是外来经营的手工业者和经商者。有的住在杂乱的半地穴建筑中,那无疑多半是外来打工者。有学者认为,这座城市的三四万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以上是外来“打工”的,无怪乎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移民城市。”研究中国的移民文化,不可不研究二里头文化。

这里还有地势之利。站在二里头放眼眺望,一派平原气象,远处隐约可见的是邙山山脉。但实际上,它是平原中的“高丘”,可种各类作物,水灾来临却常能幸免。1982年河南一场大水灾,整个伊洛平原沦为泽国,唯独二里头“高高在上”,安然无恙。原来当时水位达到海拔118米,而二里头恰好在120米以上。

这真是块神奇的土地,大禹选择这里为治水的出发点,很有道理。

花神的后裔与“华”文化

中华文明常被称为华夏文明。“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注曰:“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唐代孔颖达为《左传》注疏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文明便是这样地域宽广、服饰华美、礼仪讲究的一种文明。

如果说,“夏”指“大国”,“华”又是何义呢?

原来,在漫长的历史流程中,“华”与“花”同义。在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华”字,没有“花”字,当人们讲到“华”时,指的就是“花”。“华”的繁体字,便似一簇盛开似锦的繁花,比后来出现的“花”字更形似于花。中华民族是以农为本的,发展到一定阶段,开始崇拜与农业有着最密切关联的“花”,并自以为是花神的后裔。学者王增永在《华夏文化源流考》一书中指出:“夏之华,源自于花,应该说是非常清楚的事。华夏民族的远古祖先为何自称为花的后人呢?依据原始文化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世界上任何文明民族,都有一个以图腾为氏族标志氏族称号的文化时代。华夏民族也不例外,华夏民族的祖先,就是一个以花为图腾的古老民族。”

当时已进入农耕社会,人们对花敏感是可想而知的。《诗经》中有“实发实秀,实坚实好”的说法,这里的“秀”是指谷类植物的开花抽穗,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只有花开得好,果实才会丰硕,花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计。这是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产生对花的崇拜,毫不足怪。

“华”崇拜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花实体的崇拜,我们看到的描画在彩陶上的四瓣花、六瓣花、八瓣花,等等,正是对这些花的实体崇拜。《礼记》上说“天子树瓜华”,是对瓜之花的崇拜,这大概是因为早先的人们过着“瓜果半年粮”的生活的缘故。第二个阶段是“华”的抽象化阶段,举凡像花一样绚烂、美丽的东西,都可名之为“华”。比如“日月光华”,就是把日月之光辉比之于花。《礼记》上说“乐者,德之华也”,也是花的抽象化,说礼像花一样富于光华。第三阶段是“华”的人格化。就是通过艺术夸张的手法,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以“华”命名的人物形象来,此时,以“华”命名的族群也已经是呼之欲出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辽宁发现3500年前古灌渠 由瓶颈陶片确定出遗址

    2019-01-01 22:44

  •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落款为永宁王府掌理府事肃湷立

    2019-01-01 22:43

  •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山西阳城将修缮商汤行庙遗址

    2019-01-01 22:42

  • 陕西宜川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遗址

    陕西宜川发现一处春秋时期遗址

    2019-01-01 22:38

网友点评
尚未注册畅言帐号,请到后台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