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分页标题#e# 接着我们讲闻

文字瓦当汉代最具时代特色文玩,占有突出的地位,内容丰富,词藻极为华丽,文玩文玩,内容有吉祥颂祷之辞,如“长生无极”“长乐未央”“长生未央”“富昌未央”“千秋万岁”“延年益寿”“与华无极”等,也有宫苑、陵墓、仓庾、私宅等,如“长陵东当”“长陵西当”“冢上”等等。文字瓦当绝大多数为阳文,字数从一到数十不等。

具体谈到瓦当收藏,实际在我国的收藏传统中可谓历史久远。大约从宋代开始,秦砖汉瓦和那些散落在荒郊野外的瓦砾残垣,就开始成为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追捧和收藏的对象。乃至到了后期的明清两代,文人们对于瓦当的喜爱和收藏,一直作为文玩收藏中的一个重要分支,还出现了若干非常有造诣的收藏大家。不过当时文人收藏瓦当,更加看中的是瓦当本身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和对文化研究有价值的文物信息。特别是书法和文字学的发展,瓦当文在书法和篆刻艺术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艺术地位。而且随着清代小学(文字考据学)的深入和发展,瓦当中的文字信息和考据价值,更是给文化研究者提供了非常确凿且珍贵的第一手文物资料。不过,时至今日,虽然瓦当对于某些研究者来说,依旧是看中其文化和研究价值,但是对于更多的收藏爱好者玩家来讲,无疑更看中其本身的收藏价值和投资潜力,这也许就是今古藏家的心态与动机的不同之处吧。但无论怎么讲,瓦当的收藏与鉴赏,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下收藏的一个热点领域。

瓦当的辨识技巧,借用中医术语可用“望、闻、问、切”四个字概括。文字虽然相同,但在具体的方法上,却有其独特的内容。瓦当按大类分,可分为三个基本类别:一个是图形瓦当,一个是图案瓦当,再有就是文字瓦当。例如,常见的云纹瓦当、葵纹瓦当都属于图形类;而比较受追捧的四兽纹瓦当、动物类瓦当则属于图案类;而汉代之后大量出现的所谓文字类瓦当,则属于出现频率最多,一般藏家也最容易接触的文字瓦当。下面我们仅就文字瓦当辨别举例,做一介绍。

首先,我们说“望”。所谓“望”,就是总体上的把握和观察。文字瓦当为什么多出现在汉代呢?原因之一在于汉代对于儒家学说的确立和推崇。大家都知道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这是秦代对于中国学术进行的一次有计划、有目的的政治性毁灭。而这种毁灭的背后,则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和历史动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最大动机和原因就是为了巩固其刚刚建立的大一统帝国,在这样的帝国中,思想的分化和学术研究的自由无疑是动摇其统治和威胁其地位的最深刻原因。因此,秦代对于文化与学术的钳制,成为其立国和统治的根本方针和治国方略。在这样历史文化背景下,文字和由文字构成的学说是难以成为文化主流及被公开宣说和传播的,相应的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秦代瓦当也就极少出现以文字为主题的文字瓦。而到了汉代,随着国家政权的稳定和汉代统治者采取的对于文化和学术的不同态度,特别是对于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的推崇,使得中国当时的文化面貌出现了一个大低谷后的高峰,相应的以道家和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文字瓦当才名正言顺地出现在王公贵族乃至官宦府邸的雕梁飞檐之上。以上的历史信息,就是我们对于文字瓦当总体把握的思路。当你面对一块不知年代、不知真伪的瓦当其残片,如何对其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定位,就需要我们调动头脑中平时储存的历史知识和信息,进行初步断定。当然上文只是笼统地介绍,而实际的情况是您对历史信息的把握越充分、越详实、越准确,则对于手头文字瓦当的断代就会越精准,也越有把握,这就是“望”的第一层含义。

那么“望”的第二层含义就是要望其“气”。所谓“气”,说通俗了就是整体的感觉,比如一块瓦当的制作精美程度,品相完好程度,历史的浑厚感和沧桑感以及工艺的规整和包浆等。很多初学者往往容易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错误,就是只重视其中的一到两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多个方面和整体的气韵感觉。例如对于包浆的格外看重,很多藏家动不动上来就看其包浆,张口闭口不离包浆,这无疑给那些造假者特别是高仿制作者一个有机可乘的漏洞。包浆固然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现在大多的文物造假者则更加重视对于包浆的伪造。再例如对于早期瓦当的所谓盘纹,或者青铜器里的所谓范线,玉器中的一些明显的时代雕工。总之,你越是过于偏重某一方面,就越容易给造假者以更大的机会。相反,对于一件文物或古董的综合分析,整体把握,则是造假者无论如何也难以完全兼顾的致命之处。这就是“望”的精髓所在,也是望气的关键。行内的所谓“老气”一说即来源于此,我们举图为例(图2、图3)。

我们通过图2和图3两块真假瓦当的比较,在“望”的方面,可以发现如下特征。图2中的真品“长生无极”瓦当,文字工整秀丽,磨损自然,老气十足,工艺规整,方圆比例恰当,整体给人一种虽然历经沧桑但不失工艺、精良的感觉。相比之下,图3为后代仿品。首先,它虽然也有一层泥土包浆,也给人一种“出土”的感觉,但总体来看存在文字呆板,个别文字有笔画错乱拼接痕迹,图案比例失调,分割线有错行,磨损痕迹不自然等诸多可疑之处。而且从其分量和用料上都有所差别。之所以会产生如上的区别,其原因是对于真伪品的认识不够,我们应该从历史的高度和深度上加以理解。真品瓦当,作为封建鼎盛的汉时期,是专供王公大臣、皇家宫殿庙堂使用的“特供品”,毫无疑问作为当时的制作者和工匠来说,是来不得丝毫大意和马虎的。这一点与我们在一些古代建筑材料如“秦砖”和“城砖”的鉴别上道理相通。在南京参观过古城墙博物馆内的基础材料——城砖,在每一块砖上不但印有制作者的姓名,而且加印有监工和质量检验官员的官职和姓名。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封建时代为帝王服务所提供的“御用之品”,其严格苛刻的程度可见一斑。历史中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和质量把握上完全区别于当今商品时代万物皆以廉价低质蒙哄消费者的制作理念,这一点应该特别引起收藏者的重视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