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坐能最大限度地折叠双腿使双腿柔韧有力

家具作为日用器物,可辅助人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行为的辅助,也是思想的外现,更是生活的实际内容,同时体现对身心性命的关照。所以书房对家具的要求相对较高,不同于其它场所的日用家具,其造型和结构都要满足阅读、书写、绘画、储藏等特殊功能的要求。传统书房坐具样式多种多样,总体上来说,无一不体现文人士子的学养与修为。

跪坐能最大限度地折叠双腿使双腿柔韧有力

黄花梨带滚轴有束腰脚踏

礼仪:正式坐具

中国历来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不仅待人处世、日常生活、饮食穿戴讲究礼仪,写字、绘画等文化形式、家具器物也如此,礼仪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古代由于礼仪的规范、规矩很多,各种场合应该摆放何种器物都有具体的规定,不能随便乱用。在一些比较正式的场合,如祭祀、会见等,对家具等器物的要求相对更高。各种家具的形制都有规定,以椅子为例,有的椅子带有脚踏,有的不带,这从古代绘画上也可以看到。一般来说地位较高的人所坐的椅子有脚踏,地位低的就没有;正式场合的椅子有脚踏,非正式场合如燕居休闲时候的椅子就没有。

许多明清帝后的画像,他们所坐椅子下面都有脚踏,就是因为古代写真画像是一件很正式、严肃的事情,不可等闲视之,所以要坐得正式,并穿着正式。脚踏的实际作用是承托双脚。如果长时间两脚悬空坐在高的座位上,会使双脚、小腿和膝盖受到很大的伤害而落病。

古典家具体现了中国古代修身思想,更体现了古代文化思想造就的礼仪规范。而当今制作和使用古典家具的人大多不了解传统思想对健康的整体观念,所以仿古家具很难具有应有的功能,反而会给使用者制造一些麻烦。坐具的制作和使用,不同的场合应有所不同,如果不注意这种微小的差别,很可能适得其反。长辈和晚辈各有不同的坐具与坐姿,不同的坐具表明了不同的身份,也表明了自己的位置与该做的事情、该有的形象,这才具备了礼仪。坐具之礼,其实也正是为人之理,为文之理。了解不同场合与相应的礼仪,对于坐具的设计与制作就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身心:席地而坐的无具之坐

中国传统观念中,人与自然是合一的,人身头顶青天脚踩大地,头顶百会穴上接天阳之气,脚底涌泉穴下接地阴之气,成就人与天地相合相应之势。《易经》中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人身作为实体只能生活在实体上,贴近大地才能聚集能量。大地被尊为“地母”,其孕育万物、生长万物、不离不弃、不取不舍的精神,正是人应当效法的。西方文化中也有依靠大地才能获取能量的神话人物

直接席地而坐的跪坐之法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因为这种坐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大地。跪坐可以让人很自然地直立上身,尤其能使整个脊柱保持正直,不歪不扭。跪坐的另一个变势为跽坐,即两膝不动,将臀部抬起,大腿垂直于地面,此为“跽”。如《说文》中有:“跽,长跪也。”《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按剑而跽。”跪坐的时候,如果需要有小范围的移动,基本上不必站起来用脚走,可以用跽坐的方式,直接立着身子用膝盖跪行几步即可,但正是这种简单的跪行动作却有意想不到的医疗保健作用,能引气血自然下行,充实膝盖、小腿、两足,能散寒化湿、强腰健肾,治疗腰腿的病痛。此外,跪坐还可以帮助饭后消化。跪坐能最大限度地折叠双腿使双腿柔韧有力,是锻炼双腿的重要方法,更是将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不必特地挑时间,也能有健康的体魄。垂足坐,完全没有对双腿的锻炼,只是借坐具简单支撑。身体的大折叠消失了。所以,跪坐有待后人的深入认识

人在平时,坐着和站立的时候居多。跪坐的姿态一直是中国人生活中的主流坐姿,直到南北朝。汉代画像砖石上常有许多紧贴地面的矮床,看起来也就十几二十厘米高的样子,既离开土地避免潮湿又不过于远离,与大地的气息顺畅交流南北朝开始高坐之后,人们越来越远离地面,只有两足踩在地上。

动静:修行静养坐具

修行,即修正行为。佛家的参禅打坐、道家的内丹修炼都是历代出世人的修行法门。而入世的儒家也有自己的修行方式。宋代之前,儒家的修行法门大都融会在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明显,就像鱼生于水却不知水为何物,对日常器物应用的讲究,就是儒家修行方式之一面。从宋代开始儒家也讲究“静坐”,明代读书、静坐更是大行其道,而所需的坐具就是书房里的椅、凳、床、榻等家具,功能较为综合。

佛家讲究戒律,讲究六波罗蜜,其中有精进一项。为了保证精进修行,专门设计出一种特殊材料制作的椅子,取材天然形成的瘿木。这种材料就是常说的生瘤的树木,是树根树干部位的结瘤木材,满身都是大大小小、鼓鼓囊囊的节疤、树疙瘩,到处起伏不平。用这种材料来制作打禅的坐具,可以对治一些修行中的问题。这种天然瘿木制作的椅子只有座位板是平整的,其它部位如靠背、腿足和扶手等仍然保持疙瘩的原状。所以只能端坐,不能倚靠,靠在身上会硌得浑身不舒服。其目的是为修行人驱赶困顿,好直身正坐、精进修行。尤其为唐代以后的僧人多用,唐代僧人都还能很自觉地遵守戒律、法度,但随着社会动乱、物欲横行,僧人心态涣散,打坐的时间稍长就会瞌睡,身体自然歪倒在靠背者扶手上,修行懈怠,难以进步。而这种瘿木禅椅能够让人及时警觉,及时改正,逼迫修行人重新调整身形端正。但这种自然状态的家具,后人难得其用,只能拿来观赏或临时闲坐。

清代有一种禅椅,扶手很短甚至被省略,靠背抵腰际,是为了打坐时托住腰部,不使腰部弯曲,让身体始终保持正直,打坐才有效果。其实这种做法也有点投机取巧,自觉的逼迫遗失,变成直接的偷懒。本来要通过椅子来修正身形,在这里主动修身的意义却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