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10年前的北京潘家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潘家园经营了数十年古玩生意的一位藏家回忆

文物也是同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特征,完整的瓷器虽已不在,但它的精美工艺却在瓷片上保留了下来。

所以他们不是在简单地兜售一些破碎的瓷片,而是在推动这些碎片发展成文化复苏的力量。

采访中,李广琪提到了当年和他一并入道、象玩家马未都、(片白)白明等,马未都和白明等人已成为艺术圈内的名家。

而当年,他们都是这个圈子中很执着的一群年轻人。

李广琪回忆道:“当时劲松旧货市场的院子里弄了点铁皮房,一个月,一家二三百块的租金经营这些旧货。”

30年前的劲松旧货市场,是为就业放开的谋生市场,并未有规划,既没有货源,也没有顾客,更无法形成商品价格体系。

古玩江湖悄然崛起

“70年代末,万象更新,改革春风让中国大地开始复苏,在一些城市出现了一些销售花鸟、修理钟表和各种破旧物件的摆摊师傅们。

这个时候老百姓可以把各家 的破东西比如老木桶、茶叶罐子还有胆瓶等拿出来修理,不要小看这些东西,有很多百姓家中,尤其是修理师傅家中不乏收了百年以上的物件,但是那个时候,普通 老百姓连吃饱饭都成问题,哪有心思收藏古玩

百姓当中极少有人有收藏意识,就更别提懂收藏了。

但是1987年以后,就不一样了。全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副 秘书长、资深藏家刘新岩告诉《收藏投资导刊》记者,当时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些旧货交换市场,但规模上最大、最活跃的当属天津的沈阳道“鬼市”。

天津沈阳道 旧货市场成型于1987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旧物交换市场变成今天全国闻名的古物交易场所,这就有了后来国内古玩界“先有天津沈阳道,后有 北京家园”的说法。

但是刘新岩强调,那个时候还没有古玩这种说法,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古玩市场,先是以物换物,最多大家说这是“工艺品”市场。

那么10年前的北京潘家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潘家园经营了数十年古玩生意的一位藏家回忆

从1978年到1990年,部分文革查抄物品退赔发放使民间旧货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用刘新岩的话说,中国古玩市场的形成,是在这种机遇推动下发 展起来的,此外,中国古玩市场的发展还离不开国际古玩收藏热的推动。

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留下的宝贝不胜枚举,国外的收藏家们纷至沓来,抢购这些有价值的 艺术品,那个时候有不少港澳藏家来内地淘货,内地艺术品市场也逐渐被带动起来。

那么10年前的北京潘家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潘家园经营了数十年古玩生意的一位藏家回忆

在中国古玩收藏发展的历史中,不能不提 到北京古玩城,因为它是中国古玩市场形成的一个标杆者是转折。

1995年,大气磅礴的北京古玩城正式成立,不但国内外文人雅士、收藏名家频频光顾,就连 中外使节、商贾政要也成了常客。

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国内古玩收藏才从最初的工艺品中分离出来,定格为或者说是细化为真正意义上的“古玩”市场,由此,大 大小小的“古玩”城渐渐在全国蔓延开来。

至今日,在全球艺术品市场的各个角落,人们都能够感受到中国收藏家无处不在的身影。

那么10年前的北京潘家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潘家园经营了数十年古玩生意的一位藏家回忆

投机者涌进古玩行当

随着收藏热的兴起,涌入收藏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投身其中,做起了发财暴富的春秋大梦。

不但古玩市场如此,可以说整个收藏行业都是一片红火,参与人 数之多前所未有,注入资金之多前所未有,成交价格屡破纪录前所未有,民间收藏群体也随之逐渐壮大。

全国越来越多的收藏品鉴定宣传充斥各种媒体,越来越多的 一夜暴富奇迹,,把人们的欲望一次次地点燃。

对于很多朋友来说,但凡涉猎古玩这个圈子的,没有人不知道北京潘家园的。那么10年前的北京潘家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潘家园经营了数十年古玩生意的一位藏家回忆,倒退十年,北京潘家园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那个时候,周六、周日清晨四点半就开业,有来自全国20个省市的 商贩来这里交易,汹涌的人潮达到六七万人,高峰时多达10万人,人员涉及各行各业,男女老少都有。

当然,这样的场景也不仅仅限于潘家园旧货市场,在上海城 隍庙古玩市场、成都送仙桥古玩艺术城、郑州古玩城、武汉文物市场、西安古玩城、合肥城隍庙古玩市场、大连古文化市场、绍兴古玩城等全国许多城市的收藏市场 里都能看到。

该藏家摇摇头说,现在不行了,那样的场景不会再有了。一位在潘家园大棚内摆地摊的江西摊主也有同感,贵州文玩,他经 营的是旧瓷器,在这个行业做了十多年。

他告诉记者:“在这个行业中做了这么多年,说没赚到钱那是骗人的,那个时候每次进货,家中都会囤不少古玩。”

该摊主 也毫不讳言,他卖的就是仿古瓷,可是后来,身边做古玩生意的人越来越多,甚至于,有的人抢不到地摊、商铺,宁愿花高价从二道贩子手中转租,不知不觉间古玩 城也出现了不少。

用他的话说,古玩市场就好比一个唱戏的舞台,真真假假只有自己知道,只要能赚到钱就可以。

但是渐渐的生意却反而不如以前,自己也说不清从 什么时候开始,古玩生意越发难做,小地摊上光顾的买家越来越少,尤其是最近几年,身边的朋友实力弱的、撑不下去的早已离场。

那么10年前的北京潘家园又是什么样子呢? 在潘家园经营了数十年古玩生意的一位藏家回忆

那么古玩市场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在很多人眼中,这里应该是一个可以淘到古董的地方,行业内习惯称之为捡漏,也许几百元淘到的东西可以转手以几千元甚至更高的价格出手

有藏家表示,古玩这一行是名利并存的行业,你有名气也可,有钱有藏品也可,但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水平,在这个行业中日积月累,方有所成。

现在的古玩业界, 可以这样说,没有接触几年古玩就开始经营古玩店的人数不胜数。

就像曾经在琉璃厂边存车的、卖烤白薯的,现在都开了古玩店、字画店,并且据说生意还不错。

听起来确实很励志,但他们根本没经历过正规的学习和历练,更谈不上什么经验,最多身边有几个搞古玩的朋友或者自己逛过几次博物馆而已。

像这样的人,手里不可 能有真货。

过去无论是经营古玩生意的还是收藏古玩的,只要进入古玩行业就要了解和懂得行内的规矩或习惯,否则就无法真正入这个行。

现在不同了,只要愿意, 即便手里全是大假货,去哪里开店、摆摊、展览、设馆等等都没人拦你,什么行业规矩或诚信统统都靠边站,剩下的大多都是行业潜规则。

几个月前,就在一年一度 的315活动中,吉林省金银宝石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免费检测珠宝玉石时发现,消费者送来检测的翡翠、蜜蜡中,竟有70%以上是假冒商品。

和田玉市场更 是让人眼花缭乱。

如今和田玉的造假手段“日新月异”,令收藏者们防不胜防,比如很多玉石利用“易容术”来冒充和田玉等。

潘家园事件引发的思考

潘家园在很多人心中都有一份难以言说的情结,在市场中,记者见到了一些老人,他们就住在潘家园附近,见证了潘家园的兴起和衰落,他们曾在这里淘过宝,也 曾把自家的老古董拿来碰运气。

张大爷家就在潘家园古玩市场附近,没事就来市场溜达,偶尔也会把自家收藏的个把物件拿到市场来卖,却少有购买,用老人家的话 说,“古玩市场上的物件真假难辨,自己一般不会轻易买”。

现如今,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淘宝”的神秘感依然存在,可是变化的是,人们对整个市场的信任 度。

目前的潘家园,多是古玩与大众工艺品混合经营,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称得上古玩或者具有古玩元素的纯古玩物件占的比例并不大。

如果一定要在古玩市场里找 出一些所谓的古玩物件的话,那么传统钱币、陶瓷、玉器、奇石、根艺、票证、像章、琥珀以及各种串珠等算是不少古玩市场最常见的物件。

古玩市场的没落,让不 少投身其中的小商家们不知何去何从。

前段时间,潘家园旧货市场部分摊主因不满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有限公司要求签订租赁合同的做法引发了冲突。